1943年3月,日军成立缅甸方面军(司令为河边正三中将),辖第15集团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
    尔后又相继增加了第28集团军(司令为樱井省三)和第33集团军(司令为本多政材)。
    1943年6月,日军准备首先急袭并摧毁盟军的反攻根据地印度东北部的英帕尔。
    在日军企图扩大侵略之前。
    中美英三国就发动缅甸作战已进行了长时间的磋商,决定以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及美英军一部,在缅甸北部对日军进行反攻作战。
    战役企图是,歼灭缅北日军,打通中印公路,改善盟国对中国战区军需物资的运输。
    这样,中国战区就可以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箝制和击败日本在华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和英国在南亚等地的压力,共同打败日本法西斯。
    中国驻印军在缅北的反攻是1943年10月开始的。
    1943年6月29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成立,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
    10月24日,中国驻印军新编第38师在美、英军支援下,从印度列多沿中印公路预定路线,向缅北日军第18师之一部发起攻击。
    29日,攻占新平洋。
    尔后,我军兵分三路,向大龙河右岸推进,径取拉苏加、大洛、于邦等地。
    11月初,我军攻克拉苏加,但攻击于邦的部队却被前来增援的日军第18师主力包围。
    经月余激战,我增援部队赶到,内外夹攻,于12月18日,攻占敌重要据点于邦,取得缅北首次大捷。
    12月下旬,我新编第38师加强攻击。
    日军向大龙河东岸退去,西岸敌各据点先后被我军攻克。
    此时,中印公路也已从利多抢修到新平洋。
    尔后,这支筑路部队和油管敷设工程队,紧紧在驻印军尾后跟进,日进数英里,几乎是部队打到哪里,他们就把路修到哪里。
    修筑这条公路,虽然是高度机械化施工,但许多地方要从原始森林中通过。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载重量要求通过50吨的坦克,难度相当大。
    所以说,这支由美国工程兵和印度民工组成的筑路部队为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4年1月,我新编第22师一部向大洛推进。
    于31日攻克大洛。
    第22师主力向孟关进攻。
    我新编第38师由左翼由敌后迂回。
    美军远程突击部队3000人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在克复沿途和外围据点之后,对孟关形成围攻之势。
    经激烈战斗,我军于3月5日攻占缅北战略要地孟关城,毙伤敌800余人。
    坦克营也攻占了宁库卡。
    先后共歼敌1400余人,日军第18师主力已被击破。
    与此同时,英军和日军之间的战斗也在激烈地进行。
    日军为切断阿萨姆供应线,打断“驼峰”运输,牵制盟军在缅北的作战行动,于1944年3月,以3个师的兵力向印度东北部发动了攻势。
    英军调集重兵抗击,在美军空军的协助下,将敌击溃,解除了缅甸反攻作战的后顾之忧。
    1944年4月,中国空运3个师到印度。
    中国驻印军得到加强后,以主力突破坚布山险,进逼孟拱河谷。
    狭长的孟拱河谷,易守难攻。
    防守孟拱及其外围据点的日军,有第18师余部,第2、第53、第56师各一部,总兵力约两个团。
    中国驻印军由于空运来的第30、第50师已相继到达战场,遂以新调来的第88、第105团与美军第5307支队编成中美混合突击支队,从太克里出发,穿越密林,直向密支那突击前进。
    新编第38师由太克里向孟拱以北的高利逼进,从公路东侧威胁孟拱;新编第22师沿中印公路及其两侧向孟拱前进,与英印军第36师第77旅协同,攻击孟拱之日军。
    5月初,我坦克部队突破敌人纵深阵地,敌军向南溃逃。
    我军乘胜前进,5月27日占领西穆,并包围了加迈。
    6月16日,敌军突围仓惶南窜,我军收复加迈城,乘胜追击逃敌,于18日进抵孟拱东北地区。
    此时,进至孟拱以南的约500名英军遭到敌军攻击,战况激烈。
    我军一部急往支援,打退敌军,连续攻克孟拱外围的日军据点,完成了对孟拱的包围。
    敌军据城顽抗,我军猛烈攻击。
    激战两昼夜,于6月25日攻克孟拱。
    孟拱河谷战斗,至此胜利结束。
    此役歼灭日军第18师一部、重创其第2师第4团、第53师第128、第151团及第56师第146团。
    ---------------
    23.反攻缅甸(2)
    ---------------
    先后毙敌115万余人,毙伤敌总数约26万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
    在进行上述战役的同时,我军对缅北重镇密支那进行了奇袭。
    密支那在缅甸铁路北端,有公路通往孟拱、曼德勒和八莫,也是中印公路的重要通道,地势险要。
    日军第18师第114团主力及第56师第148团一部防守该地,构筑了坚固的工事。
    5月17日,中美混合突击支队在击破沿途日军的阻击后,进抵密支那近郊。
    并于当日出敌不意,突然攻占密支那飞机场。
    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当即命令从18日开始,在后方机场待命的新编第30师全部登上空中列车(飞机牵引的滑翔机),在密支那机场强行降落,肃清机场周围的敌人,向密支那发起进攻。
    日军依托工事顽抗,并从滇西和八莫调兵增援。
    而盟军因情况复杂,指挥不统一,攻城两个月,竟未奏效。
    中国驻印军又空运两个团的兵力增援。
    并由新编第30师师长胡素接替美军麦根少将,负责统一指挥,于7月18日再次发起攻击。
    在强大的空军和炮兵火力的支援下,联军突入城内,与日军展开巷战。
    8月5日全歼守敌,占领密支那。
    攻占密支那后,中国驻印军将所属各部编为两个军:新编第1军(辖新编第38、第30师)、新编第6军(辖新编第22、第14、第50师),加上炮兵、工兵等部队,进行补充整训。
    10月15日,中国驻印军兵分三路,向英多、杰沙、瑞姑、八莫一线发起攻击。
    12月15日,攻占八莫。
    同时,我军采取迂回奇袭战法,进攻南坎。
    激战5天,于1945年1月15日攻占南坎,守敌几乎全部被歼。
    我军乘胜发起进攻,27日攻占芒友,与中国远征军会师。
    中国远征军的滇西反攻作战是1944年5月开始的。
    为配合中国驻印军的缅北反攻作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为卫立煌上将)辖第11、第20集团军和第8军共17个师16万余人,于1944年5月11日强渡怒江,越过高黎贡山,向滇西日军发起反攻。
    第20集团军(司令为霍揆彰)为右翼集团军,在强大火力支援下,由栗柴坝至双虹桥间各渡口渡过怒江。
    经一个多月的激战,相继攻克日军据点马面关、桥头等地,6月21日攻占江苴街。
    6月25日,该集团军之一部越过龙川江上游,28日进抵腾冲外围。
    腾冲四面是山地,地势险峻,城区工事坚固。
    7月上旬,我军发起猛攻。
    日军坚持顽抗,战斗甚为激烈。
    8月13日,日军第148团团长臧重康美被我击毙。
    9月7日,我军自城南突入腾冲,展开白刃格斗。
    9月14日,守城日军1500余人大部被歼,一部自杀。
    我第20集团军克复腾冲,并以一部向龙陵方向增援第11集团军作战。
    左翼第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第一线各师分别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等渡口过江后,于6月4日攻克腊猛。
    尔后,该集团军一部向龙陵突进,一部围攻松山守敌。
    松山山高林密,地形险要,周围长达25公里,滇缅公路环绕其间。
    日军占据松山,不仅完全切断了滇缅公路,而且控制了怒江惠通桥附近的腊猛大渡。
    日军一个能独立作战的加强团,依托长期修筑的既设阵地,死守待援。
    我军以第71军新编第28师五次攻击松山遭受巨大伤亡,毫无进展。
    远征军长官部调第8军接替新28师。
    第8军经过详细侦察,摸清了敌情,从6月下旬起,在飞机和重炮火力支援下,结合坑道爆破,一个一个地摧毁敌外围工事,连续发动9次大的攻击和无数次小的攻击,历时两个多月,于9月8日,终于攻克松山。
    第8军共歼敌3000余人;己方牺牲3800余人,伤者亦大致相等。
    龙陵之战,持续时间最长,战斗也甚为激烈。
    6月10日,我第11集团军推进到龙陵附近,遭日军反击,攻势受挫。
    我军得到加强后,再次发起攻击。
    至7月25日,又逼近龙陵市区。
    8月26日,经激战,我军突入龙陵城内,数百名日军仍依靠核心阵地顽抗。
    我军攻克松山后,打通了松山至龙陵间的公路,中国远征军的补给运输得到增强。
    我军第200师、第8军荣誉第1师及第20集团军第36师,先后参加了龙陵方面的作战。
    10月25日,我军发起总攻击。
    龙陵日军孤军难支,遂于11月2日夜突围。
    11月3日,中国军队收复龙陵,并继续向前推进。
    11月20日攻克芒市。
    12月1日占领遮放。
    1945年1月20日,攻克畹町。
    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胜利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