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3b1小说网 > > 撩心 > 撩心 第43节
    可惜,尹叙的话一放出去,就注定了“云珏表弟”这个标签,将会死死地钉在了他的脑门上。

    电光火石间,赵程谨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眼神凌厉的朝尹叙看去。

    尹叙直接无视赵程谨,再度提笔时,眼中划过狡黠笑意。

    ……

    不多时,学铃敲响,博士王修一身飘逸的官服徐步而来,学生已正襟危坐,严肃以待。

    王修是进士出身,亦是历经三朝的老臣,主讲治国实务。

    与薛蔼的文人作风不同,王修对于课业的评断,更在乎其精华,哪怕措辞与行文格式出些错,只要想法精彩,一样能得榜首,自然就没了作诗赋词的行文讲究。

    此外,他常常会在讲课时忽然抛出一个问题,亦会鼓舞学生高谈阔论,哪怕天马行空也没关系,是以,王修的课往往是气氛最为活跃,也是好学者激昂,懒惰者轻松的课。

    毕竟,王博士从不找那些走神不听讲之人的麻烦。

    你不乐得听,还想我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爱干嘛干嘛。

    所以,这样的一位老师,自然不会将宝贵的时辰浪费在引荐新生的事上。

    他先是扫了一眼原本范闻的位置,与眼生的赵程谨对视一眼,又顺着他这排看到了窝在最后的范闻。

    好,人齐了,开讲。

    听王修开始侃侃而谈,赵程谨挑了挑眉。

    讲着讲着,王修直接坐在了自己的书案上,抛出一问:“那么,民心与君心,该如何论道?”

    赵程谨闻言,嘴角勾了一下,并无作答之意。

    王修的目光扫过赵程谨,又看了看尹叙。

    他还是那副老样子,眼观鼻鼻观心,并无起身抢答的意思。

    一个教舍里,总有一个被老师视作王牌的学生。

    抛出问题时,若有人抢答,氛围一片火热,那自然是最好的,但若悄然无声,只要点了这王牌,他总能给出一个答复,缓解这份尴尬。

    尹叙的这个位置,就奠定了他的王牌身份。

    可众博士中,只有王修不会过于捧高尹叙。

    他不答,他也不点名,没人答也不点,直接设为课业,转到下一个问题。

    不过,王修这个问题并不难,但凡度过几本书的,都能扯上几句。

    而随着他话音落下,冯筠一马当先站了起来,对面前的王博士搭手一拜,张口道来:“自先帝开国以来,不兴战事,减免赋税,鼓励农耕,甚至一度开放盐池,许民间煮盐,诸项条例无不为促进民生,仁政治国。百姓安居乐业,民强则国富,君心仁厚向民心,民心所向,是君心。”

    冯筠娓娓道来,王修坐在书案上摇头晃脑的听,笑了笑:“言之有理。”

    冯筠闻言,神情微敛。

    言之有理,却也算不得什么出彩的答案。

    然而,就在冯筠话音刚落时,教舍里忽然传来一道响亮嗤笑。

    王修眉毛一挑,和众学子一样循声望去。

    当一道道目光落在赵程谨身上时,众监生先是一惊,而后又定,似乎平静的接受了。

    啊,云珏的弟弟啊!

    那搞事才是正常的。

    王修看向赵程谨:“若有不同之见,不妨大方道出。”

    赵程谨终究是个知书识礼的贵公子,刚才那声嗤笑,是因冯筠答案而起,并非针对王修。

    他起身亦拜:“学生并无高见,唯有一惑。但……不太敢讲。”

    王修抬手:“但言无妨。”

    赵程谨眉毛一挑,微微颔首,好,是你让我说的。

    他双手后负,说道:“方才这位谈及先帝‘不兴战事’,诚然,开国先帝一生注重于改善民生,减免赋税亦有其事,担得起仁君之称。然这位兄台大抵是将圣贤书读的太过忘情往我,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才对开国至今的战事有如此大的误解。”

    他来了,他来了!

    他带着看家本领来了!

    谁都知道,赵喆虽已为节度使,但当年亦是骁勇善战的大将。

    如今整个陇右道都是赵家势力,还同时镇压威慑着西北的乌罗与西南的多塘。

    赵程谨既为赵喆之子,要在战事上挑刺,那还真说不过他。

    果然,只听赵程谨道:“昔日敌国多塘来犯时,曾以快攻战术刺杀剑南节度使,战况最焦灼时,是我军派出的斥候五天五夜潜伏敌营阵前,终于探得其欲夜间快攻,为破其法,五千战士连夜横渡大江,先将他们阻与有利地形之外,以一个更胜他们的快攻战术抢得先机,乱起阵脚,这才夺得胜算。”

    “后我军逼退乌罗,为挫其念,曾加筑长城。只因圣人仁厚,不欲施苛捐杂税徭役苦难,陡峭山道,无数山石厚砖,是我大周将士以操练之意一块一块背上去,是那道由我军建起的壁垒,才将敌军隔绝于国土之外。”

    “君主仁厚,万民赞叹,学生亦万分敬仰。然再仁厚的君主,若受敌军迫近于脚下,依旧要拿起武器踩着一路血腥杀出去!学生私以为,是先有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忠义之士铺开了这片安稳世道,才有仁政施行的可能。”

    “然冯兄一句不兴战事,轻描淡写,仿佛没有战事,只是君心仁厚不欲兴战,却不知那些为了家园亲人子孙后代永不迎战而必须出战的将士,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才能让你们安然在此歌颂太平仁政。”

    赵程谨微微扬首,目光扫过众人,又落在王博士身上:“如此,敢问博士,君心与军心,又该如何论道?”

    赵程谨语气并不严肃,但句句道来,却让冯生面色生红。

    是他不严谨了。

    尹叙亦在听,只是当他听完时,却是微微蹙眉。

    而他这个细微的神情,早已被王修看在眼中。

    从来不会主动点名尹叙的王博士,忽然一改先例,淡淡道:“尹生似乎对赵生的说法略有想法,不知你对他的疑问,作何解答?”

    尹叙眼神微动,继而轻垂。

    赵程谨嘴角轻挑,因他站着,望向尹叙无端多了些睥睨姿态。

    他倒是要听听看这个将云珏迷得五迷三道的二皮脸有何反驳之词。

    然下一刻,尹叙却道:“学生无解……”

    哇塞!?尹叙都回答不出来?

    云珏的弟弟真是厉害啊!

    王修微微眯眼,正要开口,尹叙又道:“无论是赵生之惑,还是博士提问,都无解。”

    第38章 一世的天真烂漫是天赐福……

    尹叙话一出,教舍里顿时安静了不少。

    众监生或蹙眉,或怔愣,王修更是轻笑一声:“无解?有点意思。何为无解?”

    赵程谨盯住尹叙,似乎是想看他能辩出朵什么样的花儿来。

    尹叙起身,对王博士搭手作拜,然后才答:“国之所以为国,因有君,有臣,有民。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国有君,决策英明,治国有方,国得以立。”

    “然天下之大,琐事纷扰,非一人之力所能及,而后设文臣武将。文臣经略划策,武将御敌平乱,国境之内,才有太平安逸,百姓营生。”

    “朝臣尚有文臣武将,百姓亦分务农、做工与行商。纵有君王英明,能臣在列,国之昌盛繁荣,却始终离不开农户耕种产量,工人做工产物,商贾流通买卖。”

    “国之大者,君之英明,臣之贤能,民之营生,缺一不可。既如此,君心,臣心,民心,若要论道,理当面面俱到,单拎其一二论道,题目已有疏漏,答案又如何严谨?是以,学生以为,无解。”

    话音刚落,一道清朗笑声从外面传来:“好,好一个缺一不可。”

    新君一身明黄软袍信步而入,众监生纷纷起身拜见,王修亦吃了一惊:“陛、陛下……”

    新君面露浅笑,当即竖手作阻:“诶,此刻本该是王博士的课,朕不请自来,已是搅扰。莫要再行虚礼,继续上课,朕只作旁听。”

    此言一出,已有人开始张罗座位。

    大家这才察觉,新君非独自前来,随行还有赵王和魏王。

    先帝开国称帝,在位八载,膝下共五子两女。

    其中,嫡长子嫡次子与嫡长女都是太后所出。

    新君登基后,封卫太妃之子李巍为魏王,徐太妃之子李琰为赵王。

    而六皇子李徊也得封怀王,只因年岁尚小,所以还未出宫开府,仍与阮太妃住在宫中。

    是以,这三座大山往旁边一坐,整个教舍的氛围都变了。

    每个人都夹紧屁股精神端坐,不敢露出丝毫懈怠姿态。

    新君人刚到,已有小童子在学中奔走相告,消息直达女学。

    彼时任课的恰是曾与云珏有过罅隙的孙博士,一听消息,当即看了眼坐在最后一排打盹儿的少女,汗都要垮下来了。

    凭陛下对云珏的偏爱程度,怕是见到云珏上课打盹儿,都不会质疑她是否态度端正,而是会质疑自己的教学水平太过枯燥无聊吧……

    吃一堑长一智,孙博士不会让自己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她今日讲得乃是几首描写战争的诗词,只因战争诗词的情怀都格外悲壮真切,与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酸词不可同日而语,孙博士所讲,亦在激发众娘子作诗时的真实情怀。

    突然,孙博士拾起书案上的磨石镇纸,宛若惊堂木一般蓄力一拍。

    “啪”的一声,云珏惊坐而起,茫然四顾——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众人见状,无不捂唇,却是不敢笑出声的。

    孙博士霍然起身,拔高音量:“说到战争诗文,便不得不提几场精彩万分的战役。”

    此话一出,众娘子纷纷露出微妙之色。

    孙博士教授诗词以来,都是专注措辞与立意,讲课算不上有多生动,但贵在一个专注。

    这还是头一次从诗词延伸到讲故事,似有活络氛围之意。

    果然,云珏被这一声惊醒,又听孙博士话语突转,眼底的困意渐渐散去,竟难得认真听了起来。

    孙博士既敢开了这个口,那便是有些底子的,只见她神色肃穆,以不亚于往日讲课的姿态讲起几场有名的战役,当中不乏几年前的平介之战。

    令人意外的是,往日里文绉绉的孙博士讲起战事,竟那般生动有趣,自她口中而出的描述,让人轻易便可身临其境,众娘子们的注意力一丝一丝凝聚,皆专注认真起来。

    在听到雪天伏冰,深夜度水时,有人忍不住质疑:“这当真是血肉之躯能抵挡的?”

    孙博士看向那娘子,只淡淡一笑:“不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