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3b1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汉献帝新传 > 第268章
    其中氐胡诸族为外来欧罗巴地域移民已经明确肯定,因为在目前的汉本源社会中,所有学者都不承认氐胡诸族是本土原住民,一致认定氐胡肯定是欧罗巴族系的移民,印度的婆罗门和刹那利族系也都被裁定为欧罗巴族系的移民,并且断定如今属于大汉帝国的图兰平原,最初也是华夏戎羌诸族的原住地。

    虽然刘协清楚戎羌诸族早期也是从南亚前进到中原,经历数万年演化,并和氐胡诸族融合的结果,但他本质上不愿意过分的执着于真正的民族移民学说。何况学者们这种过于偏执地推论也适合大汉帝国的利益,所以索性认同了该说法,而学者们则进一步提出,按照华夏起源论。图兰平原不应该为省,应该为州,因为图兰平原本身就是大汉八大本地族系中戎羌诸族的起源地。既然戎羌诸族被定为华夏民族的起源族,那图兰平原就应该拥有大汉帝国中央州的地位,因为制定大汉帝国中央州的定论基础就是华夏民族各个起源族和本体族的生存地。

    刘协没有立刻同意这个断定,但他声明一点,无论如何,华夏族系的主体族——炎黄族是拥有氐胡血统的,那么可以初步解决,为什么安泰交福四地原住民和炎黄族在相貌体型肤色以及细节特征上为什么有区别,但无论如何,都必须承认。安、泰、福、交、兴、辽、瀛、藏、燕、骊、凉、西域十二个州的原住民和炎黄族都拥有非常密切的血统联系,就应该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是炎黄族的兄弟族。或为同父兄弟,或为同母兄弟,尤其是藏州原住民、山越、南山、武陵、西南诸族,他们是炎黄族的同父同母兄弟。

    在炎黄民族本源和华夏族系定界范围基本获得一致的通过后,刘协将现在还残留的东北诸族、江汉诸族、百越诸族、藏州诸族全部纳入炎黄族系。实际上由于山越、武陵南山、云南苗、辽东夫余、三韩多年的汉化,而藏州原住民地稀少,这种融合规划是可以的,炎黄族也统称为汉族。

    经过这些辩论和考究,最终确定大汉帝国不再是单一汉族的帝国。而是以炎黄族为长兄,戎羌诸族、西南诸族、氐胡诸族为亲兄弟族系的同源大民族——华夏民族的多民族同居,并愿意接纳任何信仰道教和遵守华夏法律以及道德基础的外族民众的大包容和团结的帝国。

    在此基础上,刘协以新文格式编订了《华夏本源》一文,详细分析了华夏九大族系融合产生炎黄族的过程,并对大汉帝国的性质进行定论,而太学府也相应制定了《华夏本源考证》,通过二百多位学者,三百二十多篇论证和考据,对《华夏本源》一文进行科学系统的论证。

    在编订完《华夏本源》一文,刘协立刻下了两道圣诏,第一道确定新文和国语为华夏文和华夏语,所有华夏人都必须学习,无论是炎黄族,还是戎羌诸族、西南诸族、氐胡诸族三兄弟族。

    第二道圣诏是一片《谢罪书呈》,向全国四百万确定为华夏大民族内身份的所有曾经或仍为佣工的帝国子民道歉。

    第一道圣诏很快下发,但第二道圣诏却被陈群拼死拦住,他向刘协强谏道:“圣上岂能无错,有悔之心足矣,然圣上为帝国之象征,若圣上致歉,则帝国致歉,此诏将使帝国混乱!”

    陈群一面不顾自己违法,一面发公函给中央治略府,让经济总院承担该责任,由蒋琬向全国属于华夏族系的佣工道歉,再发公函给中央国民院,让荀彧紧急召开治略府违德整改限令表决会,并和荀彧一起动用各种可以调动的力量,通过该决议,逼中央治略府向天下承认使用佣工为中央治略府经济总院的过错,责令在三年内实现整改,并对相关受损人员每人赔偿三十银元。

    蒋琬知道事关重大,虽有损自己的声誉,但还是迅速下发中央治略府公告,向外致歉。刘协见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只能在中央御府参政院内半公开承认错误。

    由于大汉帝国四百万佣工中,除了近百万印度佣工外,其余都在既定华夏族系范围内,所以该公告一出,全国哗然,而在三年内,这三百万佣工就会正式转变为杂工,享受六十银元一年的杂工待遇,各商社、庄园和农场主都是大为震惊,但《华夏本源》已经在全国报刊公开发印,各自都没有阻碍的办法。

    这一次的突然举措虽然使大汉帝国从此失去的佣工经济的基础,但也大幅度刺激了工人阶级的诞生,同时,也很有力的促进整个大汉帝国内的团结,几乎所有人都能够融入进入华夏民族的范围内,并且有详细的官方论证书呈,帝国下层可以说是一片欢呼。

    从《华夏本源》的诞生开始,华夏民族的范围就得到详细的界定,炎黄、戎羌、西南和氐胡四大民族构成的华夏民族成为大汉帝国的主体,并开始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为华夏民族走向大汉民族(大汉民族的界定范围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包含各个省范围的各个民族组成大汉帝国的全民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炎黄民族的大范围移民开拓,新文和国语的全面推行,《华夏本源》对民族意识的凝聚,整个华夏民族内的新一次融合也开始迅速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华夏本源》就让大汉帝国成为一棵树,在炎黄民族的主躯干上,生长着无数枝叶,所有的枝叶凝聚在一起,终于成为这个大汉帝国。

    对大汉帝国的学者们而言,《华夏本源》才是一个开始,由于整个历史构架已经完全连接,现在要做的寻找《华夏本源》的各项证据,而不是死命钻研《华夏本源》,刘协的意思也是既要通过史书典籍来判断,也要通过实体证据来论证,在这种上层态度的支持下,大汉帝国也开始了对国内史书中提及的都城进行探查。

    第十一卷帝国动荡第三十二章帝国风华

    《华夏本源》的诞生有很重要的历史功绩,也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作用,是维持目前大汉帝国存在的根基民族学说,为了进一步证明该学说,一方面在文教总院内对《史记》进行修订,另一方面,正式在朝歌举行商朝遗址的挖掘工作,在渭水流域和洛水流域寻找陶唐朝和夏朝的城市遗迹,在荆楚寻找炎帝部落的遗迹。

    由于《尚书》是西周末年成型,在商朝已经有了初步的版本,因为孔子再次编订过,所以一直被尊为儒家经典,也是万经之首,但在废除儒家势力之后,根据《尚书》的原材取自《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朝史籍,故改称《尚书》为万史之首,不再保留儒家经典的说法,认为《尚书》是华夏文明中史官记录的衍生,而不是某一学派观点的典籍,并对儒家将《尚书》做为本学派典籍,有自提身份之嫌疑,除道学引申于前朝诸史官之事言而成,与《尚书》同源而出,故可以尊《尚书》为上古经典外,任何其他学派都不得尊《尚书》为本学派典籍。

    但也承认由于尚书历经多次编订,其准确性已经大为折扣,所以对《尚书》的论证也成为了大汉历史学者的首要任务。

    经过《华夏本源》的论辩考证,最终确定了华夏起源从伏羲王开始,而后是神农部落的炎帝正式称帝,炎帝之后是舜,舜之后尧建立陶唐时代,陶唐称为虞朝。开始有正式的华夏祭坛,这就意味着有了城邦,从虞朝开始设史官,这就意味着有了文字。

    目前朝歌的挖掘中。已经大量发现了甲骨文,结合甲骨文和《商书》对应,首先探查《商书》的正确性。并希望从甲骨文中找到夏都的具体地址,在夏都的挖掘中,希望能够找到夏的文字,从夏的文字一方面论证《夏书》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在寻找虞朝都城的具体的位置,最终希望找到虞朝的文字,根据洛水流域出八卦图,所以文明起点之源的伏羲文化时代的考证也开始进行,最终希望完成伏羲时代到周朝之间的历史论证。

    除了这些考察性的论证外,其次对文本资料的追查也成为主要的工作。经过系列的断证,太学府和刘协的意见达到一致,最终认定周景王去世。他的长子很快也去世了,周朝发生内乱,王子朝、王子丐两个人内乱,王子朝先占据王朝,王子丐投奔晋国。后来晋国出兵支持王子丐,就是周敬王,王子朝看大势已去携带典籍投奔楚国,但是他携带周室典籍到底到了什么地方,却没有具体统一的认同答案。刘协根据王子朝的墓在南阳郡,但具体在南阳郡什么地方也无法裁定。

    王子朝携带典籍之后,并没有到楚国都城,他选择在周王首度洛阳和楚国都城之间的南阳,这里很安全,当时也比较富庶,他在那儿定居下来。他还给当时各个诸侯国派使臣说自己是周王朝正宗的继承人,因为他有周室典籍。

    之后这些周室典籍又到哪儿去了?太学府统一的认识是一部分献给了楚国,当然觐见礼还包括百工匠人,所以后来楚国的青铜器非常发达。还有一部分就是周室重要的典籍。

    当时掌管周朝典籍的就是老子,他在任期间,因为王子朝占据都城四年,老子已经认王子朝为王,并跟王子朝一块儿携带典籍转移,这些图书典籍其中一部分就是《山海经》,就是历代的地理文献,他们给汇编出来,这部分送给了楚国,因为这部分文献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军事、战略价值。

    荆柯刺秦王带的就是地图,所以他能够送给楚国的典籍包括《五藏山经》、《海外四经》、《大荒四经》、《海内四经》等,这部分的汇编集到了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