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3b1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汉献帝新传 > 第161章
    同时,法学将和《治国论》一起强调国民先忠于大汉帝国,其次忠于大汉皇帝,因为有大汉帝国才能有大汉皇帝,如果皇帝不对,那就要在皇位继承人中选择更优秀的人担任皇帝。”

    关于新儒学和新法学的设定,在和管宁商议之后,刘协召开中央太学府会议,和国内最顶端的院士连续商讨了一个多月,才最终确定下来,刘协新推行的道家正统,儒学和法学西化的思路首先得到同意,而新儒学和新法学的思想也逐步得到本学科院士的同意,虽然其中也发生了很多令刘协不得不下狠心的地方,也处理了一些较为保守的院士,但总体还是让刘协满意的。

    结束了这些讨论之后,各方面的新思想开始逐步实行,刘协也长长的吁叹口气,后面他要集中精力去做的事情,就是皇子培养的问题,如何能够让自己的继承人达到皇帝九禁条约的要求,这才是他最头痛的问题。

    第十卷四海征伐第三章东瀛之葬

    在结束内战的最初一年之中,刘协一直致力于国内思想的改革,帝国内也有人表达学术思想管制的问题,但刘协没有过多在意,总体来说思想管制局限在治国学说上,而自然学科的学术思想还是非常宽松的,这种一紧一松也促使了大量的学者从儒学转向自然科学,开始打断道家学者垄断自然学科的局面,尤其理工学者的高年俸更是吸引了大汉帝国大量年轻学士的向往。

    大汉帝国皇帝刘协给他们这些学子关闭了一道门,却又为他们打开了一道更宽敞的门,在这道门的背后是一个自然的乐园,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成为一名符合大汉帝国利益的学者和君子,潜心或者疯狂的研究自然学科,不用再去过问朝政,也不用去争名夺利,只要解开一个方程式,只要将岩石归类,只要发现更崭新的自然学科分支,就可以同样获得丰厚的回报。

    中央太学府也帝国皇帝的支持下,成立了帝国学府和天京学府,虽然筹备地点还在襄阳学府和长江学府内,但最终地点都选择在天京城,襄阳学府和长江学府一分为二的申请也得到了皇帝的许可。

    在天京城落成后,荆州的治所将同时搬迁到江夏,使大汉最富裕的扬、荆、蜀三州的治所都平迁到长江沿岸,而襄阳学府一分为二,一部分前往江夏,保留襄阳学府名称,主要的学术力量则前往天京城,成立天京学府;长江学府同样一分为二。主要学术力量前往天京城,成立帝国学府,而另外一部分则前往金陵,继续保留长江学府名称;襄阳理工学府会移迁到天京城。成立京都理工学府;襄阳军府同样会移迁到天京城,成立京都军事学府。

    帝国学府和天京学府会从原来的基础扩展,所有学科都会独立授课。道家、数学、理学被定为基本科目,学子在完成基本科目的学习后就可以成为学士,然后在法学院、商学院、文艺学院、理工学院、政学院、农牧学院、医学院、博学院八大分院进行法学、儒学、财经学、管筹学、水利学、农牧学、商学、工学、天文学、虫兽学、建筑学、地理学、组织学、文学、音律学、史学、器械学、冶炼学、船舶学、统计学、逻辑分析学、语言学、汉医学、罗马医学等二十多细分学科的系统学习。

    儒学和法学不在是学子必学科目,除了政学院和博学院外,普遍可以免修,而设立博学院的主要考虑是这些学科的知识深度和结构还比较简单,很多人在单一学院无法满足其求知欲望,就可以申请入读博学院,而学院根据其能力进行评断。

    在八大分院中,只有政学院和博学院出身的学者是专门向治略机构和中央皇庭培养外。其他学院出身的学者则大多数必须专心研究学术问题。

    刘协倒没有过问这些问题,该问的他早就过问了,如今大汉的学术环境还是让他比较满意地。尤其在管宁出面后,一些吃饱没有事情做得儒生也不再是大汉帝国前进的绊脚石,虽然贾诩也暗中处死很多儒生,但由于刘协本身对待大汉学者不薄,也并没有引发什么不良反应。

    胡昭也开始实施他提议的封书举措。大量经书典籍在中央太学府进行修订,修订完善后,原本就刻定成铁版,藏在中央太学府藏书馆中,没有皇帝的同意。即使中央太学府的很多博士、院士都没有机会再读研,民间和各学府的旧版也在收集上来,朝廷免费一一兑换新版,私藏者定刑也非常重。

    刘协知道有胡昭和贾诩在,这些问题也不会出什么错,尤其胡昭在的情况,决不会引发大部分学者的逆反。

    刘协则将自己的心思都放到国内其他方面的建设,要想加快国内建设,尤其是天京城地建设,并且不大量调动帝国子民,也不影响国内建设,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佣工的问题。

    雇者,以钱粮雇赁之人;佣者,仆奴之辈。

    佣工是官方和朝廷的说法,对商社而言,佣工就是奴工,除了基本日常饮食外,根本不用支付薪水,与其支付这些人的薪水,不如从帝国雇请驻防军来军事管制这些奴工来的划算。

    根据治略府的报告,现在大汉帝国这样的大规模建设需要一百万新佣工,南方虽然拥有三百万的雇工,但大多数从事的加工制造,并在农忙时节参与插秧等短工,既满足了南方农业的水稻细耕的特点,保证了亩田的高产,也使实际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降低,确保了南方人均拥有土地的绝对数量,真正能够调往北方也不多,只有十多万专门从事水利、建筑的专业雇工可以调动,而北方幽、冀、并三州人口也不多,经过南北统一战争之后,总数不过六百多万,实际劳动力应该不超过两百万,从其中抽调百万出来,北方立刻就混乱一片,所以余下的劳动力都需要外族奴工来解决。

    刘协打算用外地奴工虽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现在大汉帝国的《雇工法》已经确定了在大汉帝国使用非大汉子民为佣工的合法性,大汉帝国上下也都默认了,可是去哪里寻找八十万劳动力呢?

    刘协看着大汉帝国疆域图,用玉尺敲了敲瀛州,和陈群笑道:“就这里了!”

    华夏十二年末,徐庶、文聘、郭嘉、凌操、董袭、陆逊纷纷接到调函,右大将军徐庶再一次获得大汉皇帝授权,统领十五万汉军平定瀛州。

    定东军正式得到调函,前往南京,降为南京驻防军,吕蒙抽调回中央统帅府。廖化提为扬州驻防都尉。

    定南军调往广州南海郡,降为广州驻防军,军中精锐抽调回征南军,鲁肃任广州驻防都尉。

    定北军调回济南,降为济南驻防军。

    随之不久,刘协第一次开放商军开拓授权,所有拥有商军的集商社获得随同汉军开发瀛州的权利,各自领着自己的水军前往淮安港集中。

    刘协给所有集商社社长都发了一封秘密信函,要求他们看完之后烧毁。

    瀛州现在已经从早期的百余国变化有三十多小国家和百十个小部落地域,根据这些从辽州出发的军机人员查探结果来看,瀛州目前主要存在两个大国——西瀛(九州)一带的邪马台国和东瀛(本州)一带大和国,除此之外,在东瀛西南部靠近辽州地域还存在一个相对较大的斯马国(今广岛附近),在斯马国南方还有一个伊都国(今四国岛)。

    由于大和国和邪马台国的力量较为强大,双方都在几十年前就从三韩引入了水稻种植和铁铜器打造,由于缺乏铁矿,当地的主要兵器和金属用具还是保留在铜器时代。

    从两国的政权机构特性上来。大和国和邪马台国则仍然处于奴隶社会和原始部落交错文明阶段。

    从大和国出现的时机和地理位置上来看,这个政权的发展确实至少经历了五百年,而他们的第一任大王——神武天皇还是有可能出现在春秋时代的。

    对于后代很多日本学者宣称的神武天皇在中国春秋时代已经成立奴隶社会的说法。刘协一直是非常鄙视的,中国在春秋时代的时候,日本本土文明还处于绳纹时代的末期——古坟时代,这是明显的石器末期时代特征,以这种文明速度就进入奴隶社会时代。未免有点造假嫌疑,至于神武天皇时代就是日本封建社会开始阶段,那更是部分没有良知的日本学者在犬嚣。

    在日本历史文化所有天皇承继中,有一段历史非常有意思,就是从公元二零一年到公元二六九年的神功女皇统治时代。到底谁是神功女皇,这是一个疑问,日本学者一直拒绝承认卑弥呼统治了本州的大和政权,但从目前的情报来看,大和政权并没有统一的大王,而是承认卑弥呼的统治权威,各诸侯分立的状态。

    刘协敲了敲桌面,他意识到自己遭遇到了瀛州初步统一的阶段,虽然这种统一的基础是薄弱的,但直接从淮安出兵邪马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无论是海潮上还是季风的角度上来说,都是不可取的,而从辽州釜山港出发,首先平定小国斯马国,然后消灭大和政权,其后在灭掉邪马台才是最佳选择。

    现在的瀛州到底有多少人口和军力呢,刘协继续翻看着军机院提供的情报,虽然其中没有详细记载瀛州的人口,但大和政权有部落七十有余,每部落有民万余或数千,而邪马台的部落则有三十有余,每部落民皆有万者;这些百余个部落也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国百余的出处,其实就是一些部落。

    这就让刘协心中多少有些担心和惊喜,担心的是竟然能有百万的人口,斯马国和伊都国其实不过是比较大的部落而已,各自有民数万;惊喜地是有百万人口就可以解决非常多的问题,首先是大汉女子匮乏的问题,其次就劳动力的问题,如果能够凑足三十万奴工,或许也是非常不错的事情。